8月1日,葛兰素史克(LSE/NYSE: GSK)宣布已经与辉瑞完成交易,整合双方的消费保健品业务,成立一家全球领先的合资公司。在新的合资公司中,葛兰素史克(以下称为“GSK”)持有68%的股份,拥有控股权,辉瑞持有32%的股份。

合资公司将两家公司的高度互补、备受消费者青睐的消费保健品牌组合在一起,其中包括GSK的舒适达、扶他林和必理通,以及辉瑞的Advil,善存和钙尔奇。基于科学创新为基础,合资公司成为OTC产品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同时在所有关键地区(包括美国和中国)的市场份额均位居第一或第二的位置。公告发布之后,合资公司将专注于完成对两家公司业务的整合。到2022年,有望每年节约成本5亿英镑,预计现金总成本为9亿英镑,非现金费用为3亿英镑。节约下来的成本中,最高有25%将被再次投入到业务中,以支持创新和其他增长机会。GSK消费保健品首席执行官Brian McNamara表示交易结束后会重点放到两家公司业务的整合上,充分利用两者结合带来的优势。打造一家全球领先的消费保健品公司,实现更高的销售额及获取更多的利润。如之前宣布,GSK计划在三年内将合资公司从母公司剥离,并让其消费保健品业务在英国证券市场上市。GSK首席执行官兼合资公司主席Emma Walmsley也表示:“完成与辉瑞组建合资公司的工作标志着GSK转型的下一阶段正式开始。”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非处方药市场之一。合并之后的GSK消费保健品中国将强化在疼痛管理、呼吸健康、营养补充剂、以及治疗性口腔保健领域的行业前沿地位。在合资公司成立后,原担任辉瑞健康药物中国区域总经理的顾海英女士将担任GSK消费保健品大中华区总经理。联手GSK已经是近两月辉瑞第二次出手了,前不久辉瑞非专利品牌和成熟药品业务部门普强(Upjohn)公司和仿制药巨头迈蓝(迈兰,Mylan)公司合并,建立了一个新的跨国制药企业!辉瑞股东将持有合并后新公司57%的股份,迈蓝股东持有合并后新公司43%的股份。

新公司将通过整合原两家公司高度互补的业务,在包括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在内的全球一百多个市场进一步拓展。同时迈蓝将为许多地区和关键治疗领域带来了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和麻醉、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以及强大的产品管线,高质量的制造和卓越的供应链。当然,辉瑞普强也将把立普妥、西乐葆、万艾可等知名品牌带入新公司,新公司预计明年的收入可达190亿至200亿美元,同时保持稳定的投资信用评级。不光是GSK、辉瑞和迈兰,几乎所有外资药企都在近几年间做了“瘦身”调整。2017年1月,雅培将全安素业务外包,裁撤了整个非处方药团队。2016年12月,百时美施贵宝也裁撤了非处方药事业部;2016年8月,百时美施贵宝解散了血管事业部。2016年10月,诺华关闭了上海和瑞士的生物制剂部门。2016年9月,诺和诺德裁员上千人,涉及研发、总部、商业职能等部门。剥离非核心业务正在成为跨国药企的共同选择。此次外界的评价是,“全球低价药巨头将诞生”,或者“将改变全球非专利药和仿制药市场的竞争格局”。但在新巨头诞生的另一面,始终有一些细节不容忽视。比如传言中,将被辉瑞剥离出去的非专利药品业务辉瑞普强,距离其成立尚不足一年。
今年5月30日,辉瑞普强全球总部落户上海,一石激起千层浪。据了解,这也是外资药企首次将其业务板块的全球总部放在中国。但目前中国的药品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去年底的带量采购开始,辉瑞曾经的王牌立普妥就在竞标中败下阵来,这种情况说明了一点,起码在中国市场,成熟原研药已经失去了优势,且与仿制药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宣布合并的同一天,辉瑞还公布了2019财年二季度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二季度营收为132.64亿美元,同比下降2%,低于市场预期。其中辉瑞普强营收为28.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
辉瑞面临的麻烦显然不止于此。7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还高调宣布,要把美国药价降至全球最低,而其方法就是处方药制造商必须在电视广告中披露药品价格,虽然最后这一想法被法官驳回,但能证明的是,在遏制药价这一点上,特朗普绝不是说着玩儿的。
一边是仿制药的冲击,一边又是政府的强势指责,双重压力之下,已经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其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而将利润率已经打了折扣的部分融合到另一家专门瞄准做仿制药的公司,又何尝不是给这些“退役”药品的另一种出路。
真正的问题在于,目前全球都在打压仿制药价格,利润大幅下降,仿制药要怎么做?
文章来源:Eshare医械汇、东方财富网、北京商报
本文由Eshare医械汇原创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